中午出門一趟,整個人被熱昏。
回家之後幫自己刮痧,精神稍微有變好一點。
不過一面刮的時候,就一面想到,西醫是怎麼看待刮痧這種療法的呢?
為什麼把自己的皮膚弄出一堆petechiae就能夠有治療效果呀?

一時手癢,還是跑去找了文獻(真是正事都不幹的)

Wikipedia的頁面初看之下是由中醫觀點切入的,暫且不予評論。
(我不懂中醫呀= =|||)
由於我的目的是要找西醫的觀點,所以以英文搜尋較為保險。
使用了兩個資料庫:Pubmed和Goolge學術搜尋;
使用的搜尋語彙是[cạo gió]和[Gua Sha](前者為越南語)。
大致上的結果如下:

[cạo gió]是越南的刮痧,1970年代在美國始引起注意。
注意的不是療效,而是有很多兒科醫師以為越裔小孩受到虐待。
(小孩背上瘀血一大片,看不懂的歪國人當然以為小孩被毒打)
進而引發了很多社會新聞(小孩被社會局帶走,家長被告...)。
所以用這個詞彙搜尋到的多半是case report,
還有教導醫師" 如何分辨cạo gió和child abuse"的文章。
跟我想要的資料有差,只好放棄這個詞彙下的搜尋結果。


(網路上找到的越南刮痧)

而[Gua Sha]搜尋到的結果也少得可憐,真的很少西醫研究= =。
有一位Arya Nielsen是少數研究這個療法的學者。
發表了幾篇文章,其中一篇大概是唯一合乎我需求的:
"The Effect of Gua Sha Treatment on the Microcirculation of Surface Tissue:
A Pilot Study in Healthy Subjects"
他們用Laser Doppler來量測表皮組織的血流量,
發現到在實施Gua Sha treatment後的7.5分鐘,
"a fourfold increase in microcirculation" 微循環增加了四倍。
且顯著的增加能持續長達二十五分鐘。
這篇文章的結論說:Gua Sha能在治療的部位增加微循環,
這樣的增加在緩解局部和遠端酸痛或許扮演重要腳色。
但緩解遠端酸痛的生物機制依然未明。
(好吧,有講幾乎等於沒講,但至少microcirculation 可能是個重點)



其他搜尋到的文章就不提了,很多是case report而已。
有的說刮痧可以緩解脹乳,有的說可以緩解偏頭痛。
這些文章沒幾篇是美國人寫的,大多是華人和德國人。
(德國人會對刮痧有興趣?真有趣XDD)

其實後來想想,沒有西醫研究刮痧也是有道理的
--畢竟沒人會贊助這個研究呀XDD
刮痧棒一隻頂多一兩百塊,省錢的還可以拿銅板或湯匙代替,
最好是有藥廠會研發刮痧棒這種東西啦!
藥廠沒興趣,當然不可能會贊助這種研究。
藥廠不贊助,西醫們沒興趣,
(阿都給你自己回家刮一刮就好了,還要我來看病幹嘛?)
當然不會有paper出來,更遑提EBM 呀XD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larshikar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