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Thank you for the music!
關於音樂劇《渭水春風》

 

        ‘07年的《四月望雨》、‘09年的《隔壁親家》,到去年首演的《渭水春風》,音樂時代劇場推出的「臺灣音樂劇」,野心是越見其大。光是職業管弦樂團(註)現場演出,就充分展現了大器,而音樂、腳本兩方面又顯其自信。《渭水春風》全由冉天豪作曲、劇情取自民主先驅蔣渭水的一生──既沒有鄧雨賢銘曲的耳熟能詳(《四月望雨》)、亦無廖風德鄉土文學的貼近生活(《隔壁親家》),能憑藉的,完全是觀眾對音樂時代的品牌信賴。

即便如此,《渭水春風》以叫座的票房交了張漂亮成績單,今年五月又假臺北國家戲劇院重演。筆者有幸見證《渭水春風》首演夜,又於近日看了第二次,便試著就兩次經驗寫些看法。

《渭水春風》試圖用短短三小時道盡蔣渭水的生命,實在吃力不討好。寫舊時代的英雄,一不小心就會淪於填鴨式的歌功頌德:要說的事蹟太多,要凸顯的人格特質卻太少,《渭水春風》便顯漏了這種危險。暗殺袁世凱、國族認同、開立「臺灣診斷書」、創立文化協會……腳本過分強調了種種的「事件」,觀眾卻依然看不到蔣渭水的「人」。一位朋友看完上半場後丟下一句:「我好像在看歷史課本一樣。」充分顯示上半場已失了焦,塞太多東西,卻僅蜻蜓點水。下半場亦未見巧思,劇情主力在霧社事件和蔣渭水死亡。霧社事件渲染力極佳,觀眾才沉浸於哀戚低迷時,劇情卻突然急轉直下,民眾黨解散、蔣渭水病逝,搞得超級大悲劇,難以理解《渭水春風》的「救贖」何在(即使末尾有述說「同志仍須努力」云云)。

幸好,我們還有音樂。「若是將音樂抽離,就不成音樂劇,」此話一點不假。冉天豪寫的曲展現其勇於突破的企圖,更成就了《渭水春風》的藝術價值。《渭水春風》的樂曲達到音樂時代前兩齣劇碼未屆之境地。大量使用主導動機,從一開始〈世界恬靜落來的時〉,脫胎自日本曲〈櫻花〉的浪漫旋律就不斷重現,似乎訴說蔣渭水的美好理想,並隨劇情演進變換調性、節奏。仿京戲的〈水淹七軍〉、改自〈臺北音頭〉的〈皇恩浩大〉,以藝術化的手法將我們遨遊於中華與日本文化間,使觀眾徜徉於日治時期的時代氛圍。而每一首歌曲都跳脫了「AB-口白-A」的編排,無論二重唱、多重唱、甚或合唱,都呈現細膩的編曲手法,實在叫人讚賞。觀劇之餘不禁試想,若是對白部份能多點背景音樂,引領戲劇情緒轉折,該多好!

或許看過《渭水春風》的觀眾都會同意,日軍攻入霧社前,賽德克族長老一曲〈射日的祖先正伸手〉,最是叫人回味連連。張世珮的演唱真情流露,將現世的絕望與對來世的盼望寄託於音樂,又彷彿來自原鄉的呼喚,激起觀眾不少熱淚。據說冉天豪做足了功課,反覆研讀賽德克語,找到韻調、爾後作曲。比起一些臺灣的歌舞劇,只懂搬用現成流行樂,我們不該給作曲家最大的掌聲嗎?

《渭水春風》第二次在臺北搬演,相較於首演,演出者無疑更有經驗──主角殷正洋歌聲更具戲劇張力;洪瑞襄飾演的陳甜多了點自信慧黠;程伯仁的林獻堂也多了智性的成熟穩重;邱君強棒下的長榮交響樂團,弦樂綿密,打擊樂更是豐沛生動,教人拍案。縱然腳本依舊,但幸好,音樂的美足以讓我們忘卻一些缺憾。Thank you for the music!

 

註:《渭水春風》首演時樂團為臺北市立交響樂團,此次臺北場重演則為長榮交響樂團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larshikar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